推进《巴黎协定》落实任重道远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即将于4月22日在联合国签署,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如何落实和推动《巴黎协定》成为嘉宾关注的重点议题。
        如何确保目标能够达成,关系到全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弥补差距,要鼓励大家技术创新,看哪些方面还有资金需求,需求量多少,通过绿色融资和绿色气候基金来弥补,通过技术窗口来促进技术转让。”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说,“希望各个金融机构能够通过绿色金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融资,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转让,在这种前提下全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控制2℃目标。”
        解振华表示,虽然《巴黎协定》已经达成,但是落实是一个长期的、非常艰苦的过程。“现在经济不太景气,但是高碳的、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可以通过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来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来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指出,减排依靠科学的技术,也依靠各国政府的政策。《巴黎协定》 有很明确的规定,发达国家如何向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型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90万亿美元,用低碳的发展方式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对此,秦大河表示,就算在《巴黎协定》签订实施后,通过执行协定条文,人类也只有66%的概率在本世纪末把地表平均温度控制在2℃以内。
        韩国济州岛知事元喜龙表示,除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外,我们需要全球的治理和更加紧密的合作。发达国家应当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及提供技能的支持。国际社会应当开展更多的合作,才能带动发展中国家和更多的人主动自愿参与进来,使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那么,如何改变传统做法,推进协议的落实?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表示,全球协议是相当重要的,全球协议也是长期协商的结果,但是最后的执行将会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进行的。在任何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和气候变化有联系的。这些国家不光要执行全球协议,也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应气候变化,增加自己的抗击性。同时,这些国家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化石能源价格影响。区域开发银行很重要,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这个现实。
        据介绍,韩国济州岛正在努力逐步实现低碳排放,这其中,当地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主要项目的所有发电变成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机、太阳能板、生物制品等,增强老百姓环保意识,找到最便宜、最有效的技术。
        “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气候问题会带来明显的恶果,如果我们不改变排放行为,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赢创工业集团全球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拉尔夫·斯文·考夫曼表示。
        然而,也有这样一种声音,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巨大新兴经济体,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发达国家身上。中国在南南合作方面,尤其是技术转让、资金支持方面能做些什么呢?
        解振华坦言,一些国家希望中国既减排,又出一些资金。中国不仅在节能提高能效方面下了大力气,最近20年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8%,这是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而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的装机容量占了全球24%,增量占全球37%。“出资方面中国已经作出承诺,我们要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同时,解振华还表示,中国开展南南合作多年,最近三年已经在114个国家培训了1000多名公务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多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设备和技术。未来,南南合作还会继续下去。